踝肱指数(ABI)作为一项无创、便捷的血管功能检测工具,已成为筛查下肢动脉疾病及预测心脑血管风险的重要指标。本文将从定义、临床意义到实际应用,全方位解析这一关键指标的价值。
一、什么是踝肱指数(ABI)?
踝肱指数(Ankle-Brachial Index)是通过测量踝部动脉(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)与肱动脉(上臂动脉)的收缩压比值,反映下肢血流状态的量化指标。其计算公式为:
[ ABI = frac{
ext{踝部收缩压(较高值)}}{
ext{肱动脉收缩压(较高值)}} ]
正常范围:0.9–1.3。若ABI<0.9,提示下肢动脉可能存在狭窄或闭塞;若ABI>1.4,则可能因血管钙化导致假性高压。
适用人群:
二、ABI的临床意义解析
1. 诊断下肢动脉疾病(PAD)
ABI是筛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核心指标,敏感性达95%,特异性达99%。不同ABI值对应疾病严重程度:
2. 预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
ABI异常不仅是下肢血管问题的信号,还与全身动脉硬化相关:
3. 评估治疗效果
通过动态监测ABI,可评价药物、手术或生活方式干预对血管功能的改善效果
三、ABI检测流程与注意事项
1. 标准化操作步骤
1. 用血压计分别测量双上臂收缩压,取较高值
2. 测量双踝部收缩压(足背或胫后动脉),取较高值
3. 计算比值
2. 结果解读的局限性
此时需结合趾臂指数(TBI)或影像学检查(如超声、血管造影)进一步确诊
四、实用建议:如何维护血管健康?
1. 高危人群的筛查建议
2. 生活方式干预
3. 异常ABI的应对措施
五、ABI与其他检查的互补性
| 检查项目 | 优势 | 局限性 |
|--||--|
| ABI | 无创、快速、低成本 | 无法定位狭窄部位 |
| 血管超声 | 可视化斑块、血流速度 | 依赖操作者经验 |
| CT血管造影 | 高精度三维成像 | 有辐射、需造影剂 |
联合应用策略:ABI作为初筛,异常者进一步行超声或CT检查
ABI不仅是血管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更是全身动脉硬化的预警信号。通过定期检测和科学干预,可显著降低截肢、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。尤其对于糖尿病、高血压等高危人群,ABI应纳入常规健康管理计划,真正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获益。
参考文献: